隨著型號任務增長成為新常態,運載火箭貯箱整體箱底的研制生產面臨如何進一步提高加工效率、適應新應用場景的瓶頸。149廠深挖制約效率和應用的痛點難點,打通了整體箱底技術鏈中的核心關鍵環節,開拓了新的整體箱底高效制造之路。
近幾年,149廠構建了“小核心、大外圍”技術創新格局,打造了有生命力、創新力、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體系,有效應對型號全面創新成為新常態,有力支撐了型號科研生產任務的圓滿完成,為這家百年老廠增添發展新動能。
打鐵還需自身硬,牽引創新發展“牛鼻子”
近幾年,149廠著力打造“小核心、大外圍”的技術創新格局。“小核心”就是在眾多的技術中甄別提煉決定成敗、決定發展的技術核心。
149廠科技委副主任封小松博士說:“戰略的制定一定要放寬眼界,對標一流,要對5年后、甚至10年后的形勢有清醒準確的預判。一旦錨定目標,就要靜心悟道、久久為功,才能掌握核心。”149廠圍繞八院型號任務的發展需求,全面匹配總體單位提出的68項重點關鍵技術需求,重點圍繞總裝總測總調、貯箱、空間結構機構、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等十大核心產品,依托連接、裝配、表面工程等十大核心專業,形成46項重要關鍵技術,明確148項技術攻關項目和49項重點任務,不斷提升專業工藝水平,有力支撐了八院型號競標。
抬頭看路找準了方向,接下來就是埋頭苦練內功,而內功能否練成,關鍵在于組織和資源。149廠加強創新機制建設,明確科技委是“制定戰略和重點任務”的角色,科技發展部是“研究策劃、牽頭組織、任務設置、監督管理”的角色,工藝研究室是“孵化產品和技術”的角色,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政策、經費、人員、激勵等全方位資源保障。通過不斷地完善技術創新工作機制,激發出強勁的科技創新動力。
請進來 走出去,營造創新發展“棲息地”
在明確采用鏡像銑的技術路徑解決整體箱底成形后的減重加工難題時,如何研發一臺滿足產品研制需求的專用裝備,成了擺在149廠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149廠依托科技部航天制造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發了整體箱底內外五軸聯動鏡像銑機床,滿足了整體箱底研制的關鍵裝備需求。
在打通整體箱底裝備-工藝-應用技術鏈后,進一步提升效率和質量的需求又慢慢浮現出來。149廠又認真分析自身優勢和短板,明確自主研發核心工藝技術,向產業聯盟單位拋出需求,通過聯合聯盟內技術優勢單位,開發了面向箱底特征的自動編程系統,實現了工藝知識集成。
“請進來、走出去”一直是149廠打造產學研合作“大外圍”的思路。“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如何打造具有活力的創新環境,培育肥沃的創新土壤,為核心技術突破做好服務支撐。”科技發展部副主任董豐波說。
149廠通過頂層策劃,打造以需求為牽引,涵蓋技術創新各環節優勢力量的技術產業創新聯盟。聯合優勢高校申報跨學科、跨領域重大課題,通過多種手段建立穩定而靈活的合作機制,與國內外優勢高校研究機構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夯實了打造企業技術策源地的能力。
創新強勁引擎,打造高質量發展“加速器”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149廠依托“小核心、大外圍”的創新格局,培養了一支以博士為技術帶頭人、以碩士為骨干的專業技術創新隊伍,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發展氛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鞠鵬飛博士說:“掌握核心技術,必須筑牢基礎,只有通過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分析,才能為核心技術的突破提供支撐。”正是有了這種對科研的執著,近日他帶領團隊突破關鍵技術,為空間組件提供了常用的潤滑膜。
在突破一項項核心技術的過程中,研發隊伍得到充分錘煉。近幾年,149廠培養了上海市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10余人、上海市“啟明星”近20人,形成了梯隊成長的人才隊伍。通過打造科技部航天制造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等20余個省部級以上研發平臺,營造了“大外圍”協同創新的環境。
此外,149廠近幾年還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以上項目200余項,促進了“小核心、大外圍”技術創新體系的良性循環發展。
創新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面對科研生產與技術創新并行驅動的新挑戰,149廠聚焦核心技術專業建設,構建“小核心、大外圍”技術創新格局,打通前沿探索孵化、關鍵技術攻關、成果應用轉化的完整技術創新鏈路,有力支撐型號產品研制生產任務,為建設航天強國、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