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飛行器總裝現場,總有一個人,身穿印有國旗的防靜電“大褂”,手上拿著一本厚厚、翻起了邊的資料——他就是149廠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執行經理欒浩。十余年間,他始終一步一個腳印,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帶著一群平均年齡僅33歲的總裝團隊用實干和奮斗堅守在科研生產任務最前線,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總裝及發射任務。
夢想啟航:從“無”到“有”的探索之路
2016年,根據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研制需要,欒浩被調入了空間飛行器總裝團隊。由此,他開始了從“無”到“有”的探索之路。
“沒有圖紙怎么總裝?”這是研制初期,總裝人員向欒浩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原來,夢天實驗艙打破了原有二維圖紙的設計模式,采用了全三維下廠的模式,習慣了看“藍圖”的一線總裝人員并不能完全適應這種變革。
為了能夠讓總裝人員直觀地進行各項操作,欒浩必須啃下這個“硬骨頭”。為此,他每日伏案在辦公桌前,模型隨著鼠標一次次的點擊而變化著,他也似乎擁有了一雙“透視眼”,時而顯示導管走向;時而呈現電纜敷設位置;時而一個個螺釘被凸顯出來……看清了設計要求和裝配關系,他便通過鉆研PDM、MES等系統,將“藏”在每一個產品后面的零部件都一一找出來、記下來,將其翻譯成可操作的表格化流程。
隨著總裝工作的不斷推進,他對產品的認識也越發深入,30頁、40頁、50頁……手中的“寶典”越來越厚。每當產品裝艙前,欒浩總會和手中的“寶典”進行比對,并對工藝文件不斷優化。當談及為何如此“較真”的要將三維模型和實物進行一次次的驗證、比對時,欒浩說:“航天產品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作為最后的環節,不僅要將產品裝出來,還要確保‘萬無一失’。”
攜夢前行:立下愚公志,打贏攻堅戰
午夜時分,飛行器總裝廠房里還是如同白晝一般。“測試點A裝配間隙正常……”欒浩正和團隊被關在了一個專屬“隔離區”進行一個個裝配項目的檢測。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數據,卻是保證產品可靠性的質量關鍵點。
2018年年底,夢天實驗艙工作艙結構初樣產品正式“進駐”總裝廠房。作為密封艙體,夢天實驗艙工作艙要裝配接近500根管路、500臺設備,并且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總裝。面對如此大的工程,欒浩感到空前的壓力。他走路時想、睡覺時想,有時甚至在飯桌上也會不自覺地用手比劃,同事們都打趣著說他“魔怔了”。但欒浩自己心里清楚,只有立下“愚公移山”之志,才能贏下這場總裝攻堅戰。
為了能夠快速正確處理總裝現場的各類問題,欒浩把辦公場所直接搬到了總裝現場。通過現場辦公,欒浩不斷進行工藝流程的優化和工藝要求的細化量化。他還依據設計文件,梳理和制定了裝配過程中的關鍵點、強制檢驗點、明確操作和檢驗要求,從而保證了過程風險管控閉環。
夢圓天宮:細節決定成敗,迎來“圓夢”時刻
身處一線十余年,欒浩已經深深地迷上了航天,并期盼著參與總裝的夢天實驗艙飛天的那一刻。2022年8月初,夢天實驗艙經海路順利抵運海南文昌發射場。這已是最后的沖刺階段,欒浩時刻繃緊精神,嚴格落實質量要求,梳理每一個節點,核查每一個操作,確認每一個細節。然而,總有一些“小插曲”會從既定的“曲調”中跳出來。
作為檢測夢天實驗艙“身體”狀況的關鍵測試之一,整艙加電測試就像在人體上連接了數十個傳感器,實時監測它的每一幀跳動。突然,一個“異常數值”映入了科研人員的眼簾。
“是實驗機柜的信號,這不管是返修還是進艙確認,都不簡單。”現場一位設計人員壓低聲音對欒浩說道。一時間,技術人員無法判定問題的癥結,必須要進入艙內進行確認,原本輕松的氛圍再一次凝固了起來。
“寧可總裝一個新的任務,也不愿返工一個總裝后的產品。”這是一句在總裝團隊中廣為流傳的話語。眼下,欒浩和他的總裝團隊正面臨這樣的難題。無論是哪個實驗機柜,一旦需要重新安裝,都會把艙口堵上,操作人員至少10小時無法出艙。
為此,欒浩和設計人員、操作人員開展了一場嚴謹的討論并編寫了詳細的返修工藝流程和返修作業規程,充分考慮每步操作的影響范圍、防護要求,每個細節考慮周全,確保萬物一失。
一步一口令、一步一確認。欒浩帶領團隊反復演練每一個動作、確認每一個工具的擺放和操作空間,最終,經過現場的精準操作,團隊成功解決了這個“小插曲”,讓夢天實驗艙重新回到了“主旋律”上,迎接最后的“圓夢”瞬間。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十余年來,欒浩一直在為航天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用最美好的芳華書寫著“航天故事”。他把型號人的“光輝”埋進心里,把“載人航天”精神寫進實際行動里,用實干和奮斗換來了太空蒼穹未知之路的無限探索和追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