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搭載著風云三號F星的長征四號丙遙四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此次試驗任務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0次發射,意義重大,使命非凡,從一個螺釘、一根導管、一束電纜、一臺單機、一個艙段到組裝出一發完美的火箭都要有精細化的操作、系統性的工藝方案,還要有一絲不茍的檢驗……他們是60后、85后和90后,三代人年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航天夢。
傳承,以老帶新共筑夢想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37年前,一位心懷夢想的少年從軍營轉入航天,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用錚錚鐵骨守護著每一發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誕生。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149廠運載火箭總裝班組組長胡子彪。
60后的胡師傅不是在總裝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就是在參與試驗任務的路上,專注做好“火箭總裝”一件事。走進149廠運載火箭總裝廠房現場,胡子彪總是穿梭在各個工位間,時而查看火箭動力系統安裝情況,時而關注火箭電纜綁扎位置,時而帶著團隊吊裝火箭……“以前,我們都是跟著師傅一步一步,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才能成長起來。”他說道,“現在,我們培養總裝人員不僅靠師傅帶,還制定了成長計劃。”
對于參加了90多次任務的胡子彪而言,他對“傳幫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不僅自身技藝精湛,而且毫無保留地培養新生力量。根據任務的增長需求,運載火箭總裝團隊提出了“青年項目負責人”計劃,培養新一代航天青年成為團隊中的中流砥柱。胡子彪作為“老法師”全程參與了該計劃的推進和實施,讓每一位青年總裝人員成為型號生產任務的主導者,從原本接收指令的“接收者”轉變成為了主動作為的“施令者”。
同時,他以計劃流程、技術流程、產品流程、總裝流程為抓手,依據設計文件,梳理了總裝過程中的關鍵點和強制檢驗點,明確了各項操作的具體技術要求,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劃分操作崗位人員,從而保證了過程風險管控閉環和總裝進度,保障了運載火箭發射任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信念,萬無一失是目標
85后的李坤第一次見到運載火箭,他就被這個“龐然大物”深深吸引住了。“在我的眼里,火箭已經不僅是一個運輸工具了。”李坤深情注視著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它更像我的朋友。”
“走得再遠,也不忘來時路。”李坤從工藝員,到工藝師,再到主任工藝師,經歷了首次控制系統雙捷聯狀態、長征四號發射嫦娥工程“中繼星”任務、長征四號首發4米狀態衛星整流罩的試驗任務。在這一次次“新”的突破中,他始終堅持抓細節、控過程、提效率、強質量,明白了什么叫作“萬無一失是目標”,知曉了如何才能“久久為功出實效”。
面對后續高密度的發射任務,李坤更是把“總裝工藝是為總裝現場服務的”做法寫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在技術管理工作中,他經常到生產一線學習研究,積極促進“設計-工藝-操作”之間的聯動,同設計師、專業工藝員、調度和操作工深入交流,以保障產品質量為前提,以提升總裝效率為目標,完成了多項工藝改進工作,形成了一套“前期調研、梳理思路、方案落地”的技術管理方法。
伴隨著柔性裝配生產線的建立,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裝團隊對工藝文件完成了“模塊化、結構化”升級。其間,他和團隊還建立了基于模塊化生產的總裝工藝流程,消除流程間銜接問題,從源頭進行把控,讓產品質量和流程更加合理與規范,形成了全流程貫穿的高效益總裝生產模式,讓整個總裝流程“活”了起來。
堅守,把牢“質量”的每一道門
“主導管是否已經‘對中’”“電纜是否綁扎穩妥”“防熱措施是否可靠”……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總裝檢驗員90后遲文升時不時得向總裝人員發出一個又一個“疑問”。在他的心中,檢驗不僅僅是把住最后一道關,更應該扎根在總裝的每一道環節,守住每一道門。
在總裝現場,遲文升一直在現場進行確認,做到產品檢驗與生產過程融合,將總裝流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產品的每一項要求、過程的每一項操作細節都牢牢地鎖定在質量記錄上。“在一次次的檢驗過程中,我們不僅把目光聚焦于肉眼看得見的地方,還要把控產品細微的地方。”遲文升展示過程中的一張張“靚照”,這些照片記錄著每個總裝環節。
以一個導管總裝為例,它們依次要經過管路內部檢查、密封面檢查、裝前檢查、裝后狀態檢查、固定狀態檢查、氣密狀態檢查等六個重要環節,甚至還要和聲像記錄庫中原有的試驗任務進行對比。為此,他針對數以萬計的照片、視頻等質量記錄,按區域、功能進行分類收集和整理,從而形成“產品橫向”和“階段縱向”的比較,確保了產品技術狀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如此復雜而又完備的原始記錄是為了能夠實現產品全過程可追溯,從而通過過程質量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做到“不帶問題,不帶隱患出廠”。